相关文章
友情链接

内蒙古阿尔山市西口村:探西口 唠脱贫

航拍西口村易地搬迁小区安居思源小区。资料图片

“阿尔山”,蒙古语“热的圣水”之意。这里的水甘甜清冽,滋润了大兴安岭夏天的郁郁苍苍,冬日的银装素裹。

冬日时节,阿尔山市明水河镇西口村传出喜讯:这个占阿尔山市贫困人口1/3还多的村子,即将脱贫摘帽,记者也赶来一起分享脱贫喜悦。

火炕沿上一席话 看病安居有保障

雪落兴安岭,冬访西口村,与想象中大不一样。水泥路四通八达,农家院干干净净,不像个曾有549名贫困人口的贫困村。

气温零下20度。“咯吱咯吱”踩着积雪,我们来到安居思源安置小区,整齐的单元房,让人误以为进了城区。走进一户院子,窗户里面盛放的鲜花,让人感到一丝春意,这是齐淑芳家。

西口村易地搬迁小区居民新居。记者张枨 摄

正是猫冬季节,坐在温暖的炕沿上,和几个邻居唠起了嗑。新房子47平米,六七个人坐下,不显拥挤。“做梦也没想到这么快住进新房。”齐淑芳笑着说道,去年春节,孩子从外地回来,拿着手机屋里屋外拍个不停,发到朋友圈里显摆。

邻居韩春玲,一家三口曾跟公公婆婆住在一起,土坯房、木栅栏,街上坑洼不平,晴天尘土飞扬,一下雨,连落脚的地儿都没有。“和以前比,真是天上地下。屋顶盖着树脂瓦,墙上贴着隔热层,地上铺着瓷板砖。精装修,拎着行李就能入住。”

内蒙古自治区将城市棚户区改造和农牧区危房改造列入“百姓安居工程”的重头项目,加快推进。短短3年,西口村就变了。

“不仅给分房,还给生活保障金。”齐淑芳忍不住插嘴。老两口都是长期慢性病患者,种了40亩庄稼,天旱颗粒无收,生活都变得困难。现在,老两口每月1200多元的最低生活保障费,“吃饭问题不愁了,心里也有了底。”齐淑芳说。

有了自己的家,心里踏实安稳;健康扶贫,治“病根”拔“穷根”,斩断因病致贫的根,兜了贫困户的底。52岁的金香和老伴刘满权,患有多种慢性病。“光吃药一年要花两万多元,你说,能不穷吗?”金香说。

同行的市扶贫办主任白秀梅说,当地因病因残致贫群众多,市里实施健康扶贫,规定贫困户单次住院医疗费2000元以内全部报销,大病住院年度累计自付最高限额5000元,住院报销达90%,对符合医疗保险报销范围的费用报销不低于90%,慢性病日常用药自付5%,家庭医生上门服务。

“自从有了这些政策,开支明显减轻了。”金香说,去年丈夫得脑梗做手术,花费1万多元,最后自己只掏了900多元。她拿出一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卡,上面有医生名字、电话、职责。“我是第一次见到这么贴心细心的服务。”她感慨道。

牛圈门口一笔账 脱贫致富有希望

断断续续的“哞哞”声,把我们引到一处宽敞干净的牛圈前,主人何喜明正忙着给十多头牛喂食添水。眼前的大院落、新房子,很难想象他曾是贫困户。

“前几年家里租地种土豆,连续两三年大旱,土豆个儿小、收成少、价格低,越种越赔、越干越穷,欠了一屁股债。”何喜明说。

因灾致贫、缺少资金,怎么办?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李长顺说,市里整合资金,为建档立卡户提供3万元无息产业借款,和5万元金融扶贫贷款,让贫困户发展产业有了启动资金。

“多亏这笔钱,雪中送炭,买了6头母牛,两年下来,家里已经有13头牛了。”何喜明掩饰不住喜悦,“去年卖了3头小牛犊,挣了一万五,加上入股分红4000元、产业奖励2000元,还有种地、采野菜、打零工的收入,一年算下来足有五六万元。”

西口村驻村工作队队长王树庆(左)走访贫困户。资料图片

同样发“牛财”的,还有正好来找何喜明交流“养牛经”的贫困户许洪亮。“俗话说:母牛生母牛,三年五个犊。我眼下存栏20多头,照这样下去,日子肯定好过。”他信心满满。

脱贫路子千百条,产业增收最长久。李长顺说,西口村调整产业结构,发展“慢种慢养”产业,提升贫困户“造血”功能。林多,就发展林下经济,种榛子、食用菌;院子大,就搞庭院经济,养猪养鸡,栽植树苗;天冷、水好,就种高寒矿泉水稻。

村民张汉武抬手往北指指:“你们别光看牛了。走,到我家稻田里瞧瞧。”

冬日暖阳,照着齐刷刷的稻茬,洮儿河在不远处静静流淌。在合作社帮扶下,张汉武今年种了3亩矿泉水稻。“浇的是矿泉水,不施化肥、不上农药,产量不高品质高,一斤能卖30多元钱,一年下来就有三万多元。”

张汉武妻子残疾,生计全靠他一人。“过去种苞米土豆遭灾,收成少还卖不出去,人受累还挣不上钱。现在再也不怕了。”他笑道。

扶贫更需扶志。贫困户贾万杰,老伴因病瘫痪卧床多年,家里全靠她一人操持。“现在日子好多了,看病吃药花不了多少钱,家庭医生三天两头来,帮扶干部也常来,还给我买了100只鸡雏。我这还喂了3头猪,再打点零工,生活好多了。”

生活的艰辛没有压垮60岁的贾万杰,她憨厚的笑容里透着乐观。“大家伙儿这么帮我,有这么好的政策,还有啥理由不好好干?除非哪一天我干不动了。”

“我虽然大字不识几个,也懂得人不能总想着等靠要,还得靠自己多努力。”就着围裙擦擦手,她乐呵呵地说:“你自己得先站起来,人家才能扶你往前走。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?”老太太不服输的话,犹如夜幕降临我们离开时点亮的一盏灯。

工作队里一顿饭 酸甜苦辣有干劲

夜宿西口村,围着大盆白菜豆腐炖五花肉,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晚饭吃得喷香。你一言我一语,边吃边聊,勾勒几年来帮扶即景。

变化最大的当数副镇长、工作队队长王树庆,办公桌照片上的帅小伙已是过去时,现在的他粗壮黢黑,裹着件厚棉袄。“每天都有不一样的事情发生。”他欣慰地说,“村风也变了,村民有精气神了。街上有垃圾,村民会主动捡起来。谁家有困难,都会来帮一把。”

“村民有难事,首先想到工作队。两口子吵架,也给他们打电话,不管周末不周末,有事就来找。工作队对村民情况,有的比我还熟悉。”说起工作队的付出,村党支部书记包勇最有发言权。

工作队队员赵洪涛,去年开春带4名贫困户去吉林辽源买牛。政府借款由于周末到不了账,钱只交了一半,牛拉来了,人被“抵押”扣了两天。吃饭他自掏腰包,对方两人“陪同”,睡觉锁在楼上。他边讲边笑:“这个经历难得,也值得。”

西口村驻村第一书记李绘新(左)在赤松茸基地,发展产业。资料图片

走廊里张贴的“慢种慢养慢生活”理念,背后有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下派西口村“第一书记”李绘新的贡献。京蒙帮扶“慢种慢养”生态农牧业扶贫产业园,已在村西南山脚下开建;“慢生活”以旅游带产业,“非遗”主题的乡村民宿,也在紧锣密鼓设计中。

“经常有村民来,把菜放门口就走了;每逢杀年猪,不少村民都想请工作队吃顿饭。”镇长韩福乾下村多,感受深。他说,干群关系好,扶贫政策好,群众又勤快,工作就开展。截至目前,全镇未脱贫群众只剩23户55人。

困难群众的生活,连着社会的关爱。坐落在城区的“乡乡”消费扶贫体验店,专门销售贫困户的优质土特产。工作队成员杨俊鹏说,贫困户李富以前一年收入不到5000元,现在种植赤松茸线下线上销售,旺季一个月就收入5000多元。

分管扶贫的副市长王晓欢,也来到工作队驻地。他说,扶贫离不开好制度。市镇各一名干部共帮一个贫困户的“2+1”工作机制,“前借后奖”激励办法,“六好积分制”的奖勤罚懒,“防贫保”对易贫人口的“再兜一把”,都促进了扶贫工作顺利推进。

“如果说扶贫‘前半篇’,是用好政策优势,让贫困户脱贫的话,那么‘后半篇’,就是如何发挥好贫困户个人优势,持续发展下去。”王晓欢说,地处阿尔山,他们一直思考的是,如何把地方缺点变成特点、把特点变成优点、把优点变成卖点,让地方发展、群众受益。

屋外,银装素裹刺骨冷;屋里,酸甜苦辣暖心窝。有这样的热情和干劲,没啥干不好的。